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22 10:22:04
第1首,《得胜令·咏指甲》:宜将斗草寻,宜把花枝浸。宜将绣线寻,宜把金钗纴。宜操七弦琴,宜结两同心。宜托腮边玉,宜圈鞋上金。难禁,得一掐通身沁;知音,治相思十个针。
这首曲子所写乃是人身上的指甲,但不是普通人的指甲,而是美人纤纤玉指的指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人身上的指甲,恰似画龙点睛,颇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只看现如今美甲店的火爆生意,便可以知道指甲之重要。
当然,如果现代人的话,只需要用相机或者手机拍下千娇百媚或者五颜六色的指甲就可以了。
画面总是比文字更直观。就算是古人,也可以通过绘画来展示美人的美丽指甲。
但如果用文字来描写指甲,那就很有难度了。所以,这首曲子的作者独辟蹊径,不是直接写指甲的美丽,而是写美人日常生活。
美人之生活,比如斗草、刺绣、弹琴、托腮,种种生活都离不开手掌,离不开指甲。换言之,虽然没有直接写指甲,但是想象美人之仪态万千,便足以想象到指甲的风情万种。
这种写法,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谓深得古人之意趣。
这里我们不妨展开一些,聊聊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办法与西方文学刻画人物之不同。
西方小说,很喜欢详细写人物的外貌,也非常喜欢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但是我们的古典小说,不太直接写人物的心理,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展示;也不太喜欢写人物具体的外貌,而是通过人物的打扮和穿着来显示。
所以我们看古典小说里面的美女,基本都是诸如“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描述。
多数文字都在极力描摹人物的穿衣打扮,只有极少数文字具体写人物的外貌。
这也是古典文化特有的含蓄美,譬如这一首“咏指甲”的曲调,不直接写指甲,却让人感受到指甲之美,妙不可言。
当然,这首曲子里也有风趣幽默的地方,就像这一句“难禁,得一掐通身沁”,让人觉得非常好玩。
如果皮肤痒了的话,的确用指甲抓一抓,能够通体舒泰。这种生活中的常识,人皆有之,自是让人会心一笑。
第2首: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代文人文徵明。文徵明与唐伯虎等齐名,号称“吴中四才子”。托影视剧的福,文徵明的名字,在普通老百姓耳朵里也挺有名的。
文徵明以书画最为出名,诗词也颇有功力。这首诗写的是“名片”这个事物,是文徵明对古人过年时候“递名片”乱象的微妙讽刺。
这首诗说,大家乱纷纷递名片,不求主人家因为名片而来相见,只求把名片递过去,混个眼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古代是人情社会,很多人虽然和别人不认识,但是想要打秋风,想要攀交情,想要多个朋友多条路,反正递名片又不花钱,所以到处投递名片。
结果呢,每个人的家里,名片都是堆积如山,闹了个不可开交,乱七八糟。
后两句则是文徵明的嘲讽与自嘲。文徵明说:“我也跟着大家递名片吧,毕竟不能违抗潮流呀。毕竟如今的世道,都是追求虚文的东西,追求莫名其妙的繁缛,却不去讲究什么简洁方便。”
显然,文徵明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古人那种“攀交情”、“讲关系”的社会风俗的嘲讽,在含蓄中产生了幽默诙谐的味道。
时至今日,其实读到这首诗也是心有戚戚,有所共鸣。时光辗转,但是如今的社会,似乎也逃不过“人情”与“繁缛”,逃不过“世情嫌简不嫌虚”的讽刺。
第3首:秀结团圞带晩秋,偏从根本易绸缪。墙头仿佛悬明月,架上依稀缀碧旒。朝引神仙三岛饭,稳乘罗汉五湖游。将来剖破成双器,半赠颜回半许由。
这是写葫芦的趣味诗词,诗歌之妙,在于把生活中的葫芦与传说中仙人的葫芦结合起来,体现出葫芦的妙用,表达作者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诗的前四句主要写葫芦生活中的情状,画面感十足,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葫芦生长时期的样子呈现在读者面前。
而诗歌后四句,则是将葫芦与古典联系起来,体现葫芦的“仙气飘飘”,仿佛让人看到了仙人们乘坐大葫芦的飘逸潇洒。
最后一句“半赠颜回半许由”,颜回和许由都是古典中“安贫乐道”、“不慕繁华功名”的典型。
这样写,就让葫芦这件普通的事物与“高洁”的人格联系起来,赋予了葫芦精神内涵,让葫芦具有了不同的美感,令人涵咏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