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营区黄河路街道:文化润心田 共绘社区治理新画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6:35:00    

在东利社区文化书院里,剪纸非遗传承人李秀君正手把手教孩子们剪出黄河浪花纹样,隔壁活动室飘来《黄河赋》的诵读声,与院中太极队行云流水的招式相映成趣。这幅动静相宜的文化图景,正是黄河路街道以文化赋能社区治理的生动注脚。2025年,街道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让文化服务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每个角落,在黄河岸边绘就“人人参与、处处有景、时时可感”的社区新画卷。

筑基培元:文化生态立体生长

走进玉景社区“文化会客厅”,72岁的张阿姨正带着“银龄模特队”排练新编排的扇子舞。“以前排练要四处‘打游击’,现在舞蹈室、书画室、智能借阅柜一应俱全,实在是太方便了。”张阿姨的感慨,折射出街道“品质赋能”行动的成效。通过盘活油田老年服务站、城市书房等共建资源,10个社区实现文化空间焕新升级,打造出东利非遗工坊、“两新群体青年夜校”等文化地标。

这种蜕变源于街道创新的“文化生态培育法”:桑榆学堂每周开设智能手机应用课程,帮助200余位老人跨越数字鸿沟;“青葵计划”培育40余名青少年成为非遗小传人;中青年则通过“青年夜校”掌握新媒体运营、AI基础学习等技能。“分众化”服务模式以青少启智、中青赋能、银龄乐享的模块,让全年龄段居民都能找到精神归属,实现文化服务精准供给。

破圈共生:资源活水奔涌不息

夜幕降临,辛兴社区“文明实践夜集”总会上演奇妙的场景碰撞:东营银行职工带着居民演练防诈情景宣传,社区文艺爱好者在露天舞台唱响吕剧,夜市里艾草香气与养生讲座交织……这种“破壁融合”,源自街道搭建的“文化资源云图”。通过整合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达人,形成涵盖教育、医疗、艺术等8大领域的服务清单,今年已精准配送文化活动80余场。

更令人欣喜的是“居民点单-专业接单”的良性循环,燕山社区打造“燕小匠生活驿站”,设立“幸福维修热线”,为居民搭建起家门口的民生服务平台,在人间烟火里彰显幸福家园的温度;在玉景社区“文化超市”,居民可像选购商品般组合20余项服务,创新的“文化积分银行”,让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烘焙课程、停车优惠,已带动500余人从“旁观者”变身“共建者”。

润心赋能:治理画卷徐徐铺展

“起初就想着包些饺子给孤寡老人,谁成想这热气腾腾的爱心餐,真把大伙儿的心聚到一块儿了。”暖光饺子铺创始人李培华笑着展示账本,通过“爱心饺子”义卖,为孤寡老人送去2000余份餐食,让辖区老人感受到了社区的浓浓关怀与温情。这种“文化IP+社区经济”的创新模式,正在三个试点社区开花结果——玉景“幸福糕点坊”成为亲子烘焙课堂,辛兴“星光夜集”孵化出12个微创项目,物华社区“暖光饺子铺”融合手艺传承与助老供餐。

更深层的改变在文化浸润中悄然发生。反诈公园里,老人们跟着“三句半”学习识骗技巧;家风故事会上,宣讲员讲述中国精神和十大英模等英雄事迹;辛悦集城市书房里,孩子们围坐在全国劳模杜全芳身旁,通过宣讲“走进”她守护社区39年的风雨历程,让劳模精神化作触手可及的星光,文化浸润正成为打开社区善治之门的金钥匙。

“以前总觉得文化活动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从文化书院的手工课到社区广场的戏曲擂台,我们老年人也有了展示舞台。”物华社区居民刘大爷的话,道出了居民群众的共同心声。从白发翁妪到垂髫小儿,从线下体验到云端共享,当文化成为社区治理的“黏合剂”,当每个居民都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这条奔涌的“文化黄河”,正滋养着新时代社区治理的沃土。(大众新闻记者 孙乐佳 通讯员 张淑月)

相关文章
莱山区开展“世界卫生日”健康义诊活动
2025-04-08 09:05:00
宛城区溧河街道: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2025-04-07 17:26:00
东营区黄河路街道:文化润心田 共绘社区治理新画卷
2025-04-07 16:35:00
张雪峰成立峰阅优学教育科技公司 持股75%
2025-04-07 15:39:00
清明节期间 经横琴口岸出入境客流超26万人次 同比增长34%
2025-04-07 14: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