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1 09:42:00
古朴雅致。
创意表达。
展览现场。
8月26日,宁夏文化馆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夏陵主题美术创作研讨交流会”,特邀专家杜建录、周一新等与美术创作者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西夏文化的艺术呈现与遗产价值。
深挖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
本次活动由宁夏文化馆主办,旨在通过艺术创作深入挖掘西夏文化内涵,推动文旅融合与群众美术事业发展。特邀专家、美术创作者、文化馆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及美术爱好者齐聚一堂,以研讨和展览形式,共同探索西夏陵主题美术创作的多元路径。活动不仅展示了近年来西夏陵相关美术精品,还通过专家授课、作品点评和创作交流,为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灵感。
活动伊始,现场的小型主题展览为研讨提供了直观的艺术样本。展览涵盖了国画、油画、连环画、农民画、非遗沙画及文创设计等多个类别,其中包括特邀大型作品和本地创作者的新作。这些作品以多元艺术语言诠释了西夏文化的丰富内涵,例如连环画通过叙事手法展现西夏历史故事,农民画以质朴技法描绘西夏陵风情,沙画则动态演绎了西夏陵的沧桑变迁。展览不仅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还突出了西夏文化在中华民族共同体中的历史地位。宁夏文化馆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推动群众美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旨在通过跨界交流,为创作者注入新灵感,拓展多元视角。
文化交流的见证
特邀专家杜建录以《如何认识西夏文化与西夏陵文化遗产保护》为题,进行了专题授课,系统阐述了西夏陵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重要见证价值。杜建录是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院长,长期从事西夏历史与文化研究,他将西夏文化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大背景下考察,指出“形成于唐宋时期,融合了汉、羌、藏、回鹘等多民族元素的西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古代西北地区的多元一体格局。”他通过西夏陵空间布局和出土文物,展示了西夏陵重要的文化遗产价值:指出“西夏陵不仅是西夏王朝的皇家陵寝,更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实物见证。其建筑风格、雕刻艺术和出土文物都显示了汉文化与党项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例如佛塔形陵台、蕃汉人物雕像、夏汉两种文字碑刻、碑额雕刻龙纹等,证明了西夏在丝绸之路上促进了内地和西北地区经济、宗教和艺术的交往。”杜建录还对遗产保护和活化利用提出看法,西夏陵申遗成功后的持续宣传推广,有助于增强公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为文旅融合提供学术支撑。他的授课对美术创作者深入了解西夏陵文化遗产价值和文化内涵,将艺术性和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很大帮助。
厚重历史与创新火花
另一位特邀专家周一新对参展作品逐一进行点评指导,围绕西夏陵主题创作的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传统元素与当代审美融合等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周一新是宁夏书画院院长、宁夏美术馆馆长,曾多次参与全国性美术展览评审。在点评中,他首先肯定了作品的多样性:“这些作品以不同媒介展现了西夏文化的魅力,有的作品通过色彩对比突出了陵墓的沧桑感,也有作品以动态形式演绎了历史脉络,体现了艺术创新。”但他也指出了一些改进方向:“创作中需注重历史真实性,避免过度浪漫化。例如,在描绘西夏服饰或建筑时,应参考考古实物,如黑水城出土的文物,以确保细节准确。同时,艺术表现力上可以融合当代审美,例如用抽象手法表现西夏文字的韵律,或通过数字媒体增强互动性。”周一新还以具体作品为例,提出了创作建议:“连环画系列可以加强叙事连贯性,农民画则可融入更多民俗元素,使作品更具感染力。”他的点评不仅为创作者提供了实用指导,还强调了艺术服务大众、传播文化的重要性,引发现场热烈讨论。
在创作交流环节,多位美术创作者分享了他们的灵感和经验。文创作者邢龙以《西夏生肖》系列旋转冰箱贴为例,阐述了创作思路和难点:“灵感来源于西夏文物中的生肖图案,我们试图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生活用品结合,但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材质适配和文化符号准确性的挑战,最终通过专家指导和多次试验得以解决。”
其他创作者也从不同角度发言,例如一位农民画作者介绍了如何用乡土技法表现西夏陵的壮丽,而沙画艺术家则分享了用沙粒动态演绎历史变迁的技术细节。这些交流不仅展示了群众美术的活力,还体现了艺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价值。活动结束时,宁夏文化馆总结了研讨成果,指出此次活动为西夏陵申遗后的宣传推广注入了新动力,并为未来群众美术创作提出了新任务,如加强跨界合作、深化文旅融合等。
记者 王敏
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