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3 07:34:0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扬州工会系列举措厚植工匠文化涵养城市匠心——(引题)
尊崇礼遇让“扬家匠”崭露头角(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黄洪涛 通讯员 胡俭 高云
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鲁垛镇,“绣娘”莫元花在绣架前飞针走线长达25年。作为乱针绣扬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她带领当地4000名农家妇女凭借绣花实现致富。今年,她被聘为扬州市职业大学的教师。
“莫元花的成长成才,是扬州重视工匠人才培养的生动体现。”扬州市总工会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扬州工会通过推动设立“扬州工匠日”、打造劳模工匠馆、建设工匠学院以及开通“劳模工匠号”主题公交线路、建设劳模主题广场、发放“劳模礼遇卡”、建设“劳模林”等一系列礼遇劳模工匠举措,厚植工匠文化、涵养城市匠心,激励引领更多职工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设立“扬州工匠日”,凝聚匠心促发展
在扬州,像莫元花这样从技能大师转型为职校教师的并非个例。20岁的吴晋卿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中摘得银牌,实现该项目中国奖牌零的突破。凭借这一成绩,他成了扬州技师学院最年轻的副高职称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为了向高技能工匠人才致敬,扬州将每年的5月9日设为“扬州工匠日”。“很骄傲,技能人才有了专属节日,这也会激励学生走技能报国之路。”吴晋卿说。“扬州工匠日”设立一年多来,全市新增10多位“江苏大工匠”“江苏工匠”。
近年来,扬州实施产业工人素质提升“百千万工程”,打造新时代“扬家匠”品牌。全市累计投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项资金3.4亿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70万人次;建成国家、省、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35个,高技能人才培养总量达28.71万人。
打造劳模工匠馆,礼遇劳模工匠
“一个劳模撑起一方产业,这些‘扬家匠’真的了不起!”“劳模工匠敢为人先,领跑新质生产力”……走进扬州劳模工匠馆,参观者留下的感言中,满是对劳模工匠的敬佩之情。
2024年10月完成焕新的劳模工匠馆,让400多位劳模工匠代表从幕后走向台前。短短半年,已接待过万人次观摩。劳模工匠代表还走进馆内,与职工群众面对面分享交流。
“走进劳模工匠馆,通过沉浸式观摩能让大家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有一个更为真切的感悟。这种情境化教学场所,能为职工群众带来别具一格的感受。”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曹佳生说。
在扬州宋夹城景区,市总精心建设了扬州劳模文化园,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扬州近年来涌现的125位全国、省、市劳动模范的事迹风采。今年初,扬州市总策划了一场“劳模工匠号行走美丽扬州考察交流活动”,劳模代表首先参观扬州劳模工匠馆,随后乘坐“劳模工匠号”公交车前往宋夹城、参观扬州劳模文化园,最后在凤凰岛国家级湿地公园参观“劳模林”,交流分享心得体会。
“劳模工匠号”公交车驾驶员、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劳动模范陈爱华说:“在扬州,处处能感受到对劳模工匠的尊重,工会这些举措提升了劳模工匠的社会地位,在全城营造出尊重技能、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建设工匠学院,推动产业升级
“以前人工清洁玻璃幕墙,高空作业风险大、效率低,现在用遥控无人机作业,又快又好又安全。”江苏霍克公司项目经理吴代栋参加工匠建筑学院的无人机培训班后,公司的高空幕墙清洁业务订单不断。
扬州精准对接劳模工匠“技术清单”与企业“需求清单”,通过“订单培训”“揭榜挂帅”“问诊巡诊”等方式,帮助企业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紧扣全市重点现代产业体系,扬州着力打造特色工匠学院体系,已相继建成13家特色工匠学院,覆盖船舶、新能源、建筑等支柱产业。
扬州市总设立5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工匠学院开发智能装备、新材料等前沿课程,建立名城工匠人才库,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储备高技能人才。工匠学院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操”的教学模式,并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现学员“入学即入岗、结业即就业”。
为赋能产业工人成长,扬州市总连续4年推出“情暖产业工人十件实事”。市总挂牌成立扬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学历技能提升培训基地,重点打造十个以上“产改”阵地,新增百家以上试点企业,选树千个“产改”先进班组,组织万名职工参加劳动和技能竞赛,推动6500余名职工晋升技能等级。
扬州市总工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扬州正引领“扬州制造”迈向“扬州智造”,让更多“扬家匠”在这片土地上崭露头角,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