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4 15:13: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林晓斌 通讯员 杨铉潇 刘利
“孩子愿意跟我说话了,成绩也提高了!”共和新村的黄大姐紧紧拉着“和姐”蔡金凤的手,眼眶泛红,连连道谢。就在不久前,她的家庭还因儿子屡次离家出走而濒临崩溃。绝望中,黄大姐推开松和社区“解忧铺”的门。经过“和姐”巾帼先锋服务队数周的倾听共情与专业疏导,这个家终于重拾了往日的温暖。
黄大姐一家的故事,只是“和姐”们一年间化解的110余宗矛盾纠纷中的一个缩影。在松和社区,这支由20余名女性骨干组成的队伍,正以女性特有的温柔与坚韧,巧妙地解开一个个“千家结”,织就一张覆盖基层的“和谐网”。
“和”之初心,队伍的组建与成长
“和姐”这个名字,藏着团队的初心密码。它取自社区名“松和”,承载着“和和美美”的家庭愿景,更肩负着“和谐社会”的时代使命。2024年初,松和社区成立“和姐”志愿服务队,成员包括党员、妇联专干、网格员和巾帼志愿者等。
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专业的技术活。为组建成专业的调解队伍,松和社区通过开展家庭沟通技巧、婚姻课堂、心理问题识别等培训,全面提升队员专业技能,更重塑了队员的自我认知。队员侯姐分享道:“我以前是个‘批评式母亲’,学了心理学和沟通技巧后学会了倾听女儿的感受,我们的关系也从剑拔弩张变得亲密无间。”这种个人成长,让“和姐”们拥有了更强大的心理韧性和更开阔的格局。
“和姐”们并非孤军奋战,她们通过团队协作、个案跟踪及线上平台,成功打造了一个由党员、心理咨询师、律师、志愿者等多元角色组成的互助网络。她们从最初的“被动参与”,逐渐转变为社区治理中“主动出击”的中坚力量,形成了一个坚实的治理共同体。
“和”之创新,实现全链条服务闭环
传统的调解模式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和姐”团队在于构建了一套“预防-干预-赋能”的全链条服务闭环,实现了从被动“救火”到主动“筑堤”的根本性转变。
打造线上“解忧铺”。为了让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和姐”团队创新推出了线上“解忧铺”服务平台,居民扫码即可匿名或实名倾诉烦恼,“和姐”专员负责实时接收,确保48小时内响应介入。半年来,“解忧铺”已累计服务60余人次,成为名副其实的社区情绪“减压阀”。
实现精准干预。针对普遍存在的手机沉迷、代际冲突等痛点问题,“和姐”团队开展了“陪伴孩子——做手机的主人”“与孩子共话人际关系”等亲子平行沙龙,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双向赋能”。近日,社区王女士称自己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存在问题,不知如何是好。队员通过游戏卡牌帮孩子打开心结,同时,教会王女士用“闯关任务”代替唠叨,把作业设计成游戏关卡。
推动长效赋能。“和姐”团队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她们不仅解决问题,更传递希望,激发社区的内生动力。社区居民李姐在“和姐”帮助下解决了孩子的心理问题后,深受触动,主动申请成为志愿者,用她的亲身经历,帮助其他家庭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和”之守护,一份对特殊家庭的温情托底
除了普遍性的家庭矛盾,“和姐”们更是社区困境家庭和特殊家庭的“守护者”。去年冬天,邻居通过“解忧铺”反映,常听到邻居家里传来孩子的哭喊声。“和姐”团队立即上门,发现被家暴的男孩手臂淤青。团队迅速启动“法律+心理”双介入机制,驻点律师连夜联系派出所,依据《反家庭暴力法》对孩子父亲发出告诫书,并进行深入的劝导教育;心理咨询师则每天陪伴小涛,通过绘画、黏土等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三个月后,当男孩把亲手做的“太阳人”黏土雕塑送给父亲时,这位父亲当场落泪。如今,他已成为社区反家暴宣传员。
“‘和’是松和的魂,更是千家万户的盼。”社区党委书记感慨道。如今,“和姐”们的身影穿梭于楼宇之间:她们是耐心的倾听者,化解夫妻争执于屋檐之下;是智慧的赋能者,带领家庭沙龙探讨教育良方;更是坚定的守护者,让迷途少年重归温暖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