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1 20:08:00
【来源:福建卫生报】
“这个人经常半夜十二点还在医院忙碌;这个人每天好像是住在医院里,都不用回家的;这个人精通中西医结合全面治疗,一心钻研医术;这个人记忆力惊人,每天见多少的病人呀,三四年不见,什么都记得……”
——这段文字摘自宁德福安人陈女士的朋友圈,她七年来两次见证姐姐被同一个医生团队“救活”,激动地在朋友圈称赞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亚重症病房主任陈怀宇是“神仙般的人”。
陈女士的姐姐幼年时因肺结核未及时治疗,导致左肺损毁,仅靠右肺代偿。六七年前,姐姐第一次病危,全身严重浮肿、呼吸衰竭,从闽东当地医院转诊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当时在ICU,我们把病人救治过来,出院后,家属一直记得我。”陈怀宇主任翻阅自2022年以来和患者家属的微信聊天记录时,记者看到,他甚至在凌晨两点给患者开过中药处方。
今年五月,患者再次发病,全身水肿、呼吸困难,动一下就喘,无法行走,家属打电话求助陈怀宇主任。这次,患者住进了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新成立的亚重症病房。
经过陈怀宇主任对症治疗及“一天一方”的中药调治后,患者病情显著改善,在适应便携式制氧机的给氧方式后便出院了。
全省首家
亚重症病房“一床难求”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亚重症病房今年3月3日开科,是我省第一家亚重症模式、中医药全程参与危重症救治的重症医学科,主要收治病情较重但无需ICU密切监护的患者。从开科10张床位扩张至目前20张,由于被越来越多患者知晓,该病房常常“一床难求”。
近四个月来,该科收治了大量类似病例,许多患者从入院时呼吸衰竭、需搀扶着入院到能独立行走出院。
今年71岁的郑先生是开科后首批收治的患者,确诊小细胞肺癌并淋巴结转移,合并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外院治疗无效后转入。
刚入院时,郑先生需要家属搀扶,疲乏,痰多无力咳出。经CT检查发现,患者肺部有大量痰栓堵塞,右下支气管受肿瘤压迫比较明显。住院期间,患者一度出现呼吸困难,血氧饱和度下降,畏寒怕冷、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等症状。
在亚重症病房治疗期间,陈怀宇主任带领团队每天查房,坚持中药全程参与,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处方,采用“一天一方”中药治疗,并结合抗感染、气管镜吸痰、呼吸支持等措施,同时联合康复科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心肺及肢体康复方案,让病人更早地开展康复训练。
医护们看着病人的情况一天天好转,从前期的气管插管,每天用气管镜吸痰两次,到每天吸痰一次,到三天一次,到十几天一次;从一起身就头晕,到能在病房里走动,到可以爬三四层楼梯,到可以慢慢走到九楼……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了。
在多学科的协同努力下,目前患者已转至中医传统内科接受全中医治疗。
“对于肺癌晚期合并感染的患者,这个治疗效果是超预期的,恢复非常好,肿瘤也没有扩散。”陈怀宇主任表示,这充分彰显了中西医协同在重症患者救治中的独特优势。
全程开放式管理
家属可共同参与
除了中医药全过程参与救治,亚重症病房面对家属实行全程开放式管理的特点,也让患者及家属十分满意。
住院期间,郑先生曾出现谵妄症状,夜晚会烦躁不安。亚重症病房允许家属陪伴的人性化管理模式在此刻发挥了作用,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家人的鼓励与陪伴帮助郑先生成功渡过了谵妄期。
陈怀宇主任介绍,与ICU全封闭式管理不同,亚重症病房采用24小时陪护制度,家属可共同参与陪护,这有效减少因探视时间受限、冰冷的机器和机器噪音给患者带来的焦虑、恐惧甚至谵妄、意外拔管等问题的发生。
重症救治“新范式”
引外院医生“取经”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院探索的中西医协同救治危重症“新范式”已吸引外院医生前来进修学习。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提倡中西医互补配合抢救危重症患者的亚重症模式,受到全省同行的关注及认可,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创新模式。它结合了现代危重病医学的严密监测、生命支持技术和中医药的特色优势,起到1+1>2的效果,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体化且更高效的医疗服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清市医院ICU主任陈绍雄透露,福清市医院也有计划开设此类科室,为此他专门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亚重症病房进修学习。
“学习后发现,‘中医方案’在危重症诊疗领域确实有很多可以介入并发挥作用的地方,希望通过此次学习,得出自己的一些经验,让更多患者受益。”陈绍雄由衷地说。
陈怀宇主任感慨,开科至今他坚持每天查房,也要求科内医生每天巡查患者不少于5次,确保医疗安全。虽然开科不易,但近4个月看到不少患者康复出院,他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希望“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融合”的重症救治模式能惠及更多的重症患者,造福百姓。
现在刷到我们全凭缘分
大家记得设置星标
关注精彩内容不迷路~
福建卫生报全媒体记者:邓剑云
编辑:兜兜
审核:黄美辉、刘碧华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