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9 01:17:00
驱车蜿蜒20多里山路,登上东坡村油茶山最高处的平台眺望,层层叠叠的梯田之上,一身绿衣的油茶树整齐而坚定地扎根。高州市东岸镇东坡村党总支书记李进茂挥舞着手臂说:“到2028年,东坡村油茶产值将超过7500万元,油茶果可就成了‘金果果’。”
2017年,原本在东莞做企业的李进茂受村里老书记邀请回家乡担任村支部书记,彼时村集体经济只有4200元,这几年乘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的东风,靠着“一块豆饼一棵树”两大产业,去年村集体经济已突破26万元。
今年,李进茂有了新谋划,小豆饼要从家庭作坊集聚成“前店后厂”,油茶树要扩种到7000亩的规模。“东岸豆饼是老手艺,在当地有口皆碑。种油茶树做深加工,一两茶油一两金。”李进茂信心满满,等油茶树全部挂了果,集体收入能破百万。
一块豆饼▶▷
老产业升级 先整环境再办厂
东岸豆饼是东岸镇传统特色产业,镇上以做豆饼为生的农户有40多家。东坡村村民覃统生一家三代都是做豆饼的,远远地就能看见住宅左侧“东岸亚胜豆饼”的招牌。
走进覃统生的制作间,明厨亮灶,宽敞简洁。总共3间房,做豆腐的生产车间有一个崭新的大土灶,隔壁一间房用于摆放做好的豆腐,另一间房放着保鲜柜用于豆饼保鲜。
“几代人做豆饼,老手艺不变,到我这环境可大变样。”覃统生说起现在的生产车间,“有一种小老板的感觉啦。”
“村里做豆腐大多都是家庭作坊,虽然家里搞得干净,但做豆腐流出去一摊水,不及时处理会招来蚊蝇,还容易腐败有异味。”李进茂说,“豆饼是老产业得支持,但做豆制品污水排放是个问题,必须得改。”
近三年来,东岸镇把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一边想方设法提升品牌形象,一边规范加工保鲜等制作流程,让东岸豆饼“走出去”。
借助“百千万工程”人居环境改善项目,东坡村对房前屋后、水沟河渠、主次道路旁的垃圾杂物等进行拉网式排查清理。李进茂说,“环境整治不仅让村民住得好,更让大家吃得好,豆饼产业发展好。”
一年来,东坡村全村累计投工投劳超18万人次,修建村中排水渠4600多米,沟渠巷道硬底化、空地围墙化、闲地果菜化、门口庭院化……得益于村里人居环境改造提升,覃统生的传统小作坊变成标准化工作坊模样。
“不单卖哦,豆饼都提前预订好的!都是老顾客。”覃统生打开保鲜柜里的豆饼,白胖白胖的小块整齐地码在水箱盒里,一订购就是一整箱。
上午做完豆腐,覃统生家的院子、操作间都是干干净净的。“覃家豆腐做得好,大家吃得放心,屋里都阔绰啦!”邻居大叔在一旁开着玩笑。
覃统生家住着三层小洋楼,敞开式院子的一角,“四小园”规划得方正精致,让人赏心悦目。每逢节假日,尤其是高州年例期,覃统生的豆饼供不应求。
人居环境整治让村民看到了实惠,也看到了豆饼产业的奔头。这两年,当地镇村还不断挖掘豆饼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制作工艺和水平,攻克产品保鲜、包装储运等方面难题,东岸豆饼打开了外地市场。
李进茂盘算着通过党支部,把村里和周边做豆饼的老手艺人联络起来,大家发挥优势、抱团发展,准备在村里搞个“前店后厂”的豆饼工坊,让老产业实现大跃升。
一棵油茶▶▷
种下“油茶海洋” 村民集体奔富
眼下,东坡村油茶山上紫黑油亮的小果挂上枝头。盘山土路上,李进茂一边巡树,一边看果。“呐,别看树不高,这棵能结100斤果。那片是去年新种的,要三四年才能结果。”李进茂对这片油茶树林如数家珍。
油茶种植在东岸镇有超过百年历史。这两年,借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契机唤醒了山中沉睡的产业,东岸打造“油茶小镇”,走出一条林下掘金之路。
东坡村山多地少,山地面积超1.2万亩,村里的山头上有1000多亩老油茶树。目前,东坡村油茶种植面积超3800亩,是东岸镇油茶种植规模最大的村子之一。
“与高州荔枝、龙眼树这类矜贵的果树不同,高州油茶粗生快长,成活率高,容易管理而且果大叶茂,三四个就有一斤,产量高还稳定。”李进茂说,“东坡发展油茶产业天时地利人和,前景很好。”
2023年初,东坡村党总支部牵头成立高州市茂成油茶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党总支部与合作社“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体制,让东坡村油茶种植有了组织抓手。
根据油茶小镇建设蓝图,要扩种油茶至7500亩以上。老油茶焕新,但要打造油茶小镇,距离目标还很远。
为此,东坡村大力组织推动土地整合。通过村民小组内部协商、大会决议,以集体参股形式将分散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合作社免费向村民发放优质油茶树苗,参股农户在合作社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下直接参与到种植、养护和采摘等工作中。
“我们将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集合起来,化零为整,探索出‘党组织+公司+自然村+农户’发展模式,带领5个自然村超1000户的村民齐心协力发展油茶种植业。”李进茂介绍,合作社采用分红制,油茶种植收益按“公司七成+农户两成+村集体一成”方式分成,农户则以参股土地面积比例分配。
在党总支部和合作社带领下,东坡村油茶种植面积扩张进入“快车道”。目前已种3800多亩,计划今年再种4000亩完成目标,“连成片、集成面”的油茶海洋雏形已现。李进茂说,“希望每家每户都参与进来,种下绿植,长出‘金果’,农户真的可以坐享其成。”
“一棵茶树一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李进茂这笔绿色产业账算得很明白:“一亩油茶树产值1万元,预计到2028年,东坡村油茶产值将超过7500万元,村民将实现‘保底+分红+务工’收入模式,带动村民增收超过3000万元,村集体收入过百万元。”
一个秘诀▶▷
党组织领跑 群众比着干
村里豆饼做了那么多年,为啥一定要建排水道排污?种油茶树得有三五年生长期,到底能不能挣钱?原本在东莞做企业的李进茂凭着一股闯劲在外地挣下一份家业,2017年回乡做起村里“领头雁”,却屡屡遭到村民质疑。
“光我们懂不行,最重要的是村民要懂。”李进茂在一次次走访中了解民意,常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要求党员干部多下村入户走访,从政策到产业把村“两委”的发展思路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争取群众最大程度支持。
人居环境整治期间,面对一些老村民的不解,李进茂带着村干部走村入户,关心村民生活情况、家庭情况,动手帮他们改善院子环境。“将心比心嘛,子女不在身边,老人难免与人有隔膜。”
在这样的氛围里,东坡村的干部队伍当起了典型村建设的“顶梁柱”和“火车头”,老党员、退役军人、退休老教师、外出乡亲……东坡村17个自然村共27个村民小组在村党总支及村民小组长的带领下,围绕乡村绿美带头掀起了美化行动。
山地种油茶,修路建梯田就花了一年半时间。在合作社建立初期,由于油茶生产周期长、投入成本大,部分群众种植意愿摇摆不定。李进茂组织“两委”干部利用晚上村民空闲时间进村入户,开展夜访夜谈,帮助村民算经济账。
“开始叫开会没人来呢,来了连坐下都不坐,书记你说啥,听不懂走了啊。”李进茂回忆起最开始动员村民种油茶树,大家十分冷漠。
在东坡村党总支部的带领下,各村小组定期召开乡村振兴动员会、理事会议、村民“板凳”会议等,讲大白话、算明白账,激发村民的热情。
板凳会从几人到十几人,再到如今几十上百人。场所从树底下换到大广场,大家参与的热情越来越高,常常不肯散会,人人都要发发言,讲讲自己的意见。最终成功动员农户实施老油茶改造和“桉改油茶”200多亩,扩大了东坡村的油茶种植面积,迈出了第一步。
“书记,你说咋干就咋干。”如今,李进茂只要提出豆饼坊和油茶树发展的新规划,就有不少人响应。
李进茂把这三年来的经验总结成六个字“两重三懂四动”。他解释说,就是重党建引领,重农民主体;懂得听,懂做事,懂得教;组织驱动、党员带动、乡亲推动、全民行动。总结一句话就是:听村民心声,一切为了群众和村集体发展。
述评
党组织领办合作社
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叶洁
当老手艺遇上新思路,当“绿叶子”变成“金果子”,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便清晰可见。
村党总支书记李进茂带领村民以“一块豆饼一棵树”撬动产业升级,将传统手艺与现代经营融合,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书写了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的生动实践。
传统产业升级的“破”与“立”,彰显乡村发展智慧。东岸豆饼百年传承面临现代挑战,东坡村的选择颇具启示:既不抛弃老手艺,也不固守旧模式。通过人居环境整治解决污水难题,以“前店后厂”集聚发展突破作坊局限,用保鲜技术攻关打开外销市场,传统美食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生。这种既留住乡愁味道又注入时代基因的升级路径,为众多乡村特色产业转型提供了样本。当覃统生的三层小楼与标准化车间相映成趣,大家看到的是传统与现代在乡村振兴中的完美融合。
绿色经济账里的“舍”与“得”,诠释生态发展真谛。面对“桉树经济”的短期诱惑,东坡村毅然选择周期长但效益持久的油茶产业,折射出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一棵茶树一斤油,子子孙孙不用愁”的朴素认知,实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诠释。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创新“保底+分红+务工”模式,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既守护了岭南丘陵的绿色肌理,又让村民吃上“生态饭”。这种把山水林田转化为绿色银行的探索,正在重塑乡村发展逻辑。
党建引领下的“领”与“跟”,激活乡村内生动力。从动员会无人问津到“板凳会”座无虚席,从“书记你说啥”到“你说咋干就咋干”,东坡村的转变印证着基层治理的关键密码。李进茂总结的“两重三懂四动”工作法,本质是构建党组织与群众的命运共同体。当党员干部既当产业带头人又做群众贴心人、当夜访夜谈架起连心桥、当分红机制让利益紧密联结,沉睡的乡土社会便焕发出澎湃动能。这种“领跑不包办、带动不代替”的治理智慧,才是乡村振兴最持久的引擎。
豆饼产业的“环境革命”与油茶产业的“绿色掘金”,彰显了乡村发展的辩证法,在细微处见精神:整治的是排水沟,疏通的是民心渠;种植的是油茶树,深扎的是致富根;升级的是豆饼坊,重塑的是产业魂。
当更多乡村能像东坡村这般,善用在地资源、尊重群众创造、把握发展时序,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必将渐次展开。这片土地正在证明:最动人的发展故事,往往始于对一方水土的深情守望,成于对百姓智慧的真诚托举。
撰文:叶洁
【作者】 叶洁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