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9:20:00
十万大军战太行,留下了闻名全球的红旗渠,也留下了震撼人心的红旗渠精神。60年过去了,当年在渠上有什么感人故事?新时代如何传承红旗渠精神?我们走近当时年龄最小的修渠人张买江。
张买江孙子 张一一:爷爷,为什么你用这个小竹篓弄水呀?
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张买江:这就是那时候你太奶奶拿着这个小竹篓打开红旗渠水,去祭奠你太爷爷。
清明前夕,张买江带着儿孙回老家祭祖。这位当时年纪最小的修渠者,如今也76岁了。这些年来,他每年清明节都会用这个小竹篓为父亲带来一篓红旗渠水,以前是母亲带着他来。母亲去世后,他又带上了自己的儿孙。
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张买江:红旗渠水通过来后,等大家纷纷把水挑回家以后,你太奶奶就拿着这个小篓,掂着水,来到坟上,祭奠你太爷爷。
张买江的父亲是第一批红旗渠建设者,但是到了工地上不久,就因意外牺牲。作为家中长子,张买江当时才12岁,母亲坚持把他送到了工地,对他说,不把水带回来,别回家见娘。
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张买江:那时候(别)看我年纪小,我就是抢重活干。为什么抢重活干呢?因为老娘让我把水带回去,你不抢重活干,这渠何年何月才能流到家?
就这样,一锤一钎一双手,张买江在渠上一干就是九年。通水那天,已经长成大小伙子的张买江终于回到家里,见到了母亲。
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张买江:我从家里出来,担着担子,来了看着人都在这里围着,没有任何人打水。只等我打开第一担水,老娘喊着:“运仁啊,别惦记了,你大儿子把水带回来了”,在场的人没有不落泪的。
渠通了,缺水少粮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个打水的小竹篓也被张家保存了下来。同样被当成“传家宝”传下来的,还有红旗渠精神。其实在张学义心中,父亲珍爱的小竹篓他早已接过来了,就从他成为一名红旗渠护渠工那天开始。
这张照片就是冬季防凌时同事记录下来的,当时水面结冰,杂物淤积,影响红旗渠安全运行。张学义看到后毫不犹豫地跳到冰水里,花了将近一个小时才把渠道疏通。
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所所长 张买江儿子 张学义:大冰块你要是不砸碎,水过来了,很容易要堵塞渠道,我们就站到渠上,然后用大锤和钢管砸冰,那是经常的事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作为“渠三代”,张学义所在的合涧所管辖渠线长50多公里,他每天巡渠,十八年如一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
林州市红旗渠灌区服务中心合涧所所长 张买江儿子 张学义:我作为继承人一定要看好渠、护好渠、管好渠、用好水,服务好老百姓。
小竹篓挂在墙上,红旗渠精神记在心中。如今,张买江成了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教室里,家里的饭桌上,渠水边,到处都是他的讲台。
张买江、张一一: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
张买江孙子 张一一:爷爷,我们已经有自来水了,红旗渠有没有用了?
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 张买江:当然有用了。自来水是红旗渠带来的,咱的红旗渠精神也很宝贵。
张买江孙子 张一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