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3:54:00
如何在保护洞庭湖水质的同时,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记者日前来到洞庭湖畔的采桑湖,这里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水质清澈、绿波荡漾。
“目前,水里养的主要是胖头鱼,肉质好,做剁椒鱼头非常鲜美!”上岸渔民蔡友元说,这里水域面积有1万多亩,湖里的“生态鱼”不喂饲料、纯天然散养,售价比普通“塘鱼”贵两三倍,但还是供不应求。
蔡友元介绍,他原来在洞庭湖里打鱼为生,每年有几万元收入,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后,他卖掉了渔船、渔具,在当地政府安排下,从事“生态鱼”巡护工作,每个月工资有3000多元,跟之前捕鱼的收入差不多。“现在湖里的水质明显改善,监测到的鱼类种类也比以前增多了,水鸟也多了不少。”
从捕鱼人到护鱼人,改变的不只是蔡友元。“保护好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和水质,必须改变传统池塘养殖方式。”当地渔业渔政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任立民说。
近年来,君山区推动养殖业绿色转型发展,统一管理全区4万亩以上面积的养殖水面,通过“人放天养”模式养殖“生态鱼”,取得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所谓“人放天养”,是指放入鱼苗后,不投放任何饲料,让其食用水中自然生长的微生物和水草等。这样养大的“生态鱼”,几乎与野生鱼一样。
由于吃食较少,“生态鱼”长得很慢,一年才能长一两斤,而普通“塘鱼”能长4—5斤,经济效益怎么保障?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热销、抓紧俏,可以获得稳定收益。”任立民介绍,比如,在水质纯净的采桑湖养殖胖头鱼,主要针对剁椒鱼头这道湘菜名菜,其水质要求高、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稳定,主要通过冷链物流向粤港澳地区销售。
此外,当地还与生态游结合,卖出“生态鱼”。君山区在一处3000亩的水面养殖“荷花鱼”,并建立观鸟屋,利用荷花、鸟类与稀有品种黑壳鲫鱼共生、共旺模式,打造网红打卡点,吸引游客来赏花、观鸟,同时卖出每斤30—40元的黑壳鲫鱼。
采用新型养殖技术,提升渔业价值。当地在采桑湖边的湘北水产良种场,建立全封闭室内养鱼池。技术员曾旭介绍,基地主要养殖江团、马口、虹鳟等,利用微生物来去除池中氨氮,养出来“放心鱼”。
目前,当地政府正在新建风干鱼加工厂,搭建网上直播平台,完善冷链物流,源源不断释放绿水青山生态红利。
本报记者 潘少军《人民日报》(2025年05月05日 第 05 版)编辑: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