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9:53:00
作者:韩喜平(吉林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
人类的现代化探索是从西方起步的。“18世纪出现了蒸汽机等重大发明,成就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推动下,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开辟出机器大工业的现代生产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财富。由此,西方的现代化成为发展的模仿对象,其理论也成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思想的重要参照。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化,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内部的矛盾性也逐渐显露,其中之一就是重物质而轻精神的发展趋向,导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不相协调并引发一系列现代性问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化进程的内在动力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和社会效益。正如恩格斯所说:“财富,财富,第三还是财富,——不是社会的财富,而是这个微不足道的单个的个人的财富,这就是文明时代唯一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目的。”
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实质上是以实现资本增殖为根本目的的现代化道路,内在要求将物质摆在突出位置以为资本的增殖开辟道路。其一方面要求通过生产条件将人的劳动力价值尽可能压缩至维持生命存续的基本物质需求的价值以扩大攫取剩余价值的空间,另一方面要求通过扩大与加速物的消费来增加对社会再生产的需求以保障剩余价值获取的规模与效率。社会对物质消费的崇拜催生出资本主义拜物教,导致人们“追求幸福的欲望只有极微小的一部分可以靠观念上的权利来满足,绝大部分却要靠物质的手段来实现”,使精神追求被完全物化,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协调也随之而来。物质和精神的割裂也导致了西方社会的畸形发展,过度关注物的现代化而漠视人的现代化致使人的异化越发显著,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社会自我调适能力的弱化并最终走上了物质发达但精神贫瘠的片面发展道路,种种文化乱象严重消磨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使社会发展后继乏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西方早期的现代化,一边是财富的积累,一边是信仰缺失、物欲横流。今天,西方国家日渐陷入困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这些问题既制约着西方国家自身的发展,引出“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也为渴望实现现代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出了“现代化之问”。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是从模仿资本主义现代化开始的,学习资本主义现代化从器物到技术、从体制到文化,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经过革命、建设、改革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一探索历程中,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的基本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精神文化发展的优良传统,高度重视精神引领与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全社会精神力量,推动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协调发展。所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能够确保现代化方向的人民性、现代化发展的全面性以及现代化动力的持续性。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强调通过两个文明相协调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道路最终能否走得通、行得稳,关键要看是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发展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含物质层面的需求,也包括精神层面的需要,尤其是在物质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后,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就变得极其重要。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包含物质层面的充分发展,也包含精神层面的充分发展。物质文明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但精神文明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引导。因此,现代化本身就需要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只有如此,人才能在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获得充分满足与均衡发展,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追求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也追求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更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水平协调,力图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辩证统一、协调发展中推进人的现代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破解了西方式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追求物的现代化而忽视人的现代化的弊端。
现代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转变过程,其内在蕴含着社会全面变革与协调发展的意蕴。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更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将精神文化的这种影响比作“扳道工”,认为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将沿着哪条轨道前进,对于社会的稳定发展与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对现代化与社会发展的“扳道工”作用,在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也强调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尤其注重文化建设对现代化的引导与规范作用,通过两个文明相协调的发展,不断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难题,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物质共同富裕与精神共同富裕,推动现代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能够有效解决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为现代化提供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了现代化进程的持续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现代化的崇高追求。”只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现代化才能行稳致远。
精神文明不仅能对社会发展作出调适、规范其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各现代化主体提供必要的精神力量支持,对于保障现代化动力的强劲持久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人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运用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注重发挥文化在精神层面的动力作用,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助力物质文明的发展。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实现现代化需要精神力量的支持,党领导人民积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与精神力量,不断提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与协调水平,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不断提高,社会整体精神面貌愈发积极向上、昂扬奋发,现代化的物质动力与精神动力也愈发强劲,“广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坚定、干事创业精气神足,人民群众精神振奋、发愤图强,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人间奇迹”,展现出风景这边独好的奇特景象。
总而言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道路以人的现代化超越了物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为人类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以及怎样实现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答案与中国方案,对“现代化之问”作出了时代回应。
来源: 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