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姚晨谈《以美之名》:美是一种生命力,乔杨和周静雯其实互为镜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22:06:00    

多平台剧集热播榜第一、微博评分9.1——电视剧《以美之名》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专家研讨会。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整形修复与医疗美容行业的都市职业剧,该剧以姚晨、贾静雯主演的两位整形医生的成长为主线,通过40余个真实案例展现医美行业的医疗本质与社会责任,同时探讨美的多元定义,启发观众对美的标准与价值的思考。

创新题材填补空白,美原来就是爱

本剧总监制、主演姚晨分享了对角色塑造和对“美”这一命题的思考。她认为,整形行业的蓬勃发展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美的向往和对爱的需求。她表示,演员塑造角色不是在演一个角色,而是在“成为”这个角色,和“像”相比,自己更想要传递人物的精神内核。

和李少飞导演见面时,姚晨问他认为的美是什么,李少飞回答,美就是爱。这让姚晨非常有共鸣,寻美的背后大多是对爱的需求,她看来美是一个哲学命题,是一种不断自我突破、延绵不尽的生命力。这部剧没有回避那些女性常被过滤掉的欲望、野心和灰度,也不刻画完美化的模板形象,而是塑造了复杂的、微妙的、具体的当代女性形象。

姚晨说:“乔杨和周静雯看似宿敌,实际互为镜像,她们超越了简单的对抗或者是互助,是两个真正有职业信念感的医生。”她们重新定义了国产剧成熟女性情谊的心态,让姚晨不舍与这两个人物分别。

《以美之名》创作历时七年,团队深入成都、北京等地医美机构调研,突破了传统医疗剧治病救人的框架。作为中国第一部4K超高清电视剧,《以美之名》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艺术成就和美誉度。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龙笑表示,医疗美容是医学的一部分,《以美之名》最深刻的突破在于对“美”的哲学思辨,将对容貌焦虑的表面呈现升华为对生命尊严的深刻探讨。

主创深耕现实,角色塑造引发共情

本剧总监制俞白眉介绍,《以美之名》剧组是以女性创作者为轴心的班底,通过创作团队深入社会的考察,选择了体现“科技改变生活”的医疗美容题材。本剧编剧秦梦茜在采风中接触了许多各有风格的医生,为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创作思路,同时也让她意识到电视剧有责任向观众传递医美行业是一个严肃的医疗学科。

看到“姐你是不是上过班?”的弹幕,本剧特别主演代乐乐特别欣慰,她没有将整形医院运营总监李起定义为传统的反派,而是代入视角,用她的眼睛去看这个世界。代乐乐特别给李起设计了一个常年戴耳机的造型,因为通过前期观察,许多职位高的营销人员每天耳机不离耳朵,随时要洽谈业务。代乐乐也感慨,剧组中各个配角其实都有完整的人物线,非常鲜活,也共同为剧作的魅力增光添彩。

优酷总制片人张元欢表示,医美不仅是对外貌的改变,也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呵护。对于总制片人张颖而言,该剧有三个“超乎预期”,一是业内和观众对于作品医疗专业性的认可,二是严格的价值观把控,三是作为首部整形医美剧集,各方的支持让该剧实现了较大的创新突破。

聚焦美学思辨,专家热议剧集深意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以美之名》实现了题材突破,揭开医美行业神秘面纱,缝合社会正面认知,同时实现了观念上的创新,辩证探讨美的本质,传递“美是自我和解”的正向价值观。在传统医疗剧的层面上从讲医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医患关系该怎么解决,提升到审美、美育的高度来处理这样的题材,这是第一部。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戏文系系主任、教授李胜利表示,《以美之名》以“专业深度和人性深度”双模式突破医疗剧创作难点,填补国内医美题材空白。剧中“整形先整心”的核心理念,引发观众对美与自我认同的深层思考。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认为,《以美之名》直面“容貌焦虑”时代命题,以医美行业为镜,折射出社会对美的认知变迁。同时塑造了从生活而来的女性形象,囊括了许多对当下女性现状的思考。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总结称,《以美之名》以创新勇气与社会责任感,为行业剧创作提供了新范式,“在医疗剧赛道做出重要创新”。

相关文章
姚晨谈《以美之名》:美是一种生命力,乔杨和周静雯其实互为镜像
2025-04-26 22:06:00
首届厦门大学MPA院友智汇论坛暨2025年行业导师受聘仪式举办
2025-04-21 20:45:00
开启生命科学探索之旅 科技馆之城系列活动举办生物医药专场
2025-04-18 17:02:00
智驾无限接近L3?工信部:以后不能说大话
2025-04-18 09:19:00
元芳博爱进驻顺控城投旗下银发经济产业园
2025-04-18 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