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8 09:02:00
这几年辽宁文旅大热,五湖四海的游客如潮水般涌来——有人为沈阳故宫的红墙金瓦驻足,有人为千山的层林尽染而来,有人想念着烧烤摊的烟火江湖。但当你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就会发现:辽宁最打动人的,或许不止是风景与美食。那些藏在街巷里的温情、人人自带喜感的豪爽、流在血液里的实诚,才是辽宁最动人的待客之道,是比任何宣传都更有分量的“金字招牌”。
城市的文明,从不需要刻意“表演”,它就在日常里——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斑马线前车辆停驻让行人安心通行、景区里长长的队伍始终秩序井然、露营后的绿地不见一片垃圾——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片段,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小事”。它们串联起城市的温度,更勾勒出文明最本真的轮廓——文明从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每个普通人在当下的选择,当这些选择成为共识,城市便有了触手可及的善意。
辽宁人的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但真正的待客之道,远不止于口头的寒暄,日常细微处的选择,凝结着城市最真实的表情。“童叟无欺”的实在,让远道而来的客人读懂这座城市最深沉的待客之道。
景区餐厅,足斤足两,让食客吃得放心;文旅导游,做足功课,热情待客更有专业水准,让人不虚此行;夜市人间烟火,从不扰民,更不留下垃圾,让居民与顾客都享受这份便利与安逸。文明,让“热情好客”有了实实在在的支撑和值得信赖的分量,才是最好的“城市名片”,它让短暂的相遇变成长久的惦念。
文明的养成,从不是凭空而来。斑马线前“车让人”蔚然成风,背后是清晰的标识与严格的执法;景区排队秩序井然,得益于科学规划与有效疏导。制度设计如春风化雨,让“该做什么”的规则,慢慢变成“想做什么”的习惯。当规则内化为自觉,文明便从“要求”变成了“本能”。
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既需要经济发展的硬实力,也需要文明涵养的软实力。当游客在辽宁的街头巷尾,处处被文明的细流浸润,辽宁在每个到访者心中将不仅是旅游目的地,更会成为值得驻足、向往、共建的希望之地。
作者 王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