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1 01:43:00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0日讯(通讯员 李启明 全媒体记者 肖舞)湘江与香江血脉同源,青年与时代命运与共。7月20日晚,在长沙油脂厂·1936的露天广场上,艺术厂房与漫天星斗交织成天然舞台,“青年汇聚”湘港交流团交流活动“由北向南——湘江北去 南音回流”沉浸式露天音乐会在此举行。
本次活动由省文联、省青联主办,省音乐家协会承办,香港青年协进会、九龙地域校长联会、长沙城发文旅集团协办。活动以音乐为媒编织文化纽带,用12封书信串联全场节目,大约120名香港师生及嘉宾与湖湘青年共赴这场跨越地域的艺术之约,开启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
露天剧场里的文化共鸣:三大创新解锁沉浸体验
这场音乐会以“工业记忆+艺术新生”为底色,通过三大创新打破传统文艺演出范式,让湖湘文化与香江风情在湘江之畔解锁新的沉浸体验,碰撞出独特火花。
场景革新,江风星幕下的沉浸剧场。音乐会打破室内场馆边界,将舞台搬进89年历史的油脂厂工业遗址。斑驳的油罐、锈蚀的钢架成为天然背景,观众席沿湘江流向呈波浪形铺展,江风、星光与乐声交融成独特场域。“在星空下听《浏阳河》三重奏,钢琴如月光淌过历史,弦乐似浪潮奔涌当下,江风里都飘着时光的味道。”香港青年协进会负责人感慨,这种将地理文脉与艺术表达深度绑定的体验,是任何室内剧场都无法复制的。
叙事革新,时空书信串联的文化对话。音乐会以“序章·江声引路”“中章·由北向南”“终章·南腔北调”三幕结构推进,每个节目均以“时空书信”开篇。观众在乐声未起时已走进历史现场,感受文化张力。《浏阳河》演出前,“1950年谱曲时湘江纤夫的号子”跃然信中;《紫荆花盛开》启幕,“金紫荆广场的晨曦与25载光阴”引发共鸣。香港中学生说:“读到《浏阳河》信中九道湾是湖湘人闯荡天下的精神船票,再听三重奏时,突然懂了这条河承载的不只是地理记忆。”
载体革新,工业遗产赋能的文化新生。选址具有历史记忆与艺术新造的长沙油脂厂·1936,本身就是对“传统与现代共生”的生动诠释。省文联副主席赵双午介绍,这些老厂房是湖湘工业史的见证,更是文化创新的土壤——斑驳钢架是坚韧文脉的骨骼,青年艺术家的演绎则是注入的时代血液。正如香港教育工作者观察所言:“管道与科技设备同框,恰如历史根基托举未来想象,让我们触摸到超越时空的文化体温,看见了历史根基托举未来想象的具象表现。”
从单次演出到长效联结:湘港青年共绘文化新篇
音乐会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湘港青年文化交流的新起点。《外婆的澎湖湾》合唱中,湖南稻浪与香港海浪在和声里相拥;《海阔天空》响起时,“自由与担当”的青春宣言穿越地域;终章《明天会更好》大合唱,全场挥动的湘港旗帜汇成暖流。
据主办方透露,此次“露天剧场+故事音乐会”模式将升级为湘港文化交流IP。未来不仅将在香港推出“由南向北”回场演出,让花鼓戏与南音在霓虹下对话,更将依托“湘港澳台青年艺术孵化计划”,通过人才库、合唱团等机制,让这场对话持续生长。
“湘江与香江血脉同源,青年与时代命运与共。”湘港青年在倡议中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