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2 07:43:00
65岁的杨宁表示,只要还能走,就会继续为烈士寻亲。
杨宁(最右)每次都要这样陪着烈士们的亲属来看望先烈。
“还好,还好,最近找人的工作比较顺利,又找到了几位。”炎夏天气并不影响杨宁的寻人工作和进度,他念叨着。
2025年7月20日清晨,鞍山烈士陵园。夏灵志开车带着一家老小四代人赶到鞍山。夏家就在台安,距离鞍山市区不过80公里,全家人怎么都没想到,找了77年的夏永举烈士就安葬在离他们这么近的地方。
“你大爷爷就在这儿……”杨宁引导他们找到夏永举的烈士名牌,话音刚落,那边,夏家后代们的眼泪已经流了几行。
1948年,在解放鞍山的战役中,夏永举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在激烈的战争中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2岁。家人在他牺牲后,收到了一份“烈士证明”,但始终无法确定他的安息地。直到今年7月初,夏永举的侄孙夏灵志接到当地村委会的电话——你们家里是不是有一位烈士叫夏永举?他好像安葬在鞍山烈士陵园,有人找来了……
找到夏家后人的,就是杨宁。2025年是鞍山解放77周年,杨宁想在今年为更多在鞍山解放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找到家人。夏永举烈士的家人就是他翻阅大量历史档案、走访知情人士,通过查看台安的相关资料文件最终找到的。
带来一抔土 带走一抔土
在烈士名录墙边,夏永举的后辈抚摸着先辈的名字说,太爷爷太奶奶直到去世都念叨着这个不知埋骨于何处的烈士儿子,老人们是带着遗憾离开的,他们现在要带一捧这里的土回去,埋在太爷爷太奶奶的墓旁,让他们得以“团聚”。
这样的场景,在为烈士寻亲的18年时间里,杨宁已经见证过太多次,每一次,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流泪。仅今年以来,他已为近30位烈士找到亲人。
“这些烈士的亲属来看他们时,基本都会带来一抔家乡的土,撒在烈士墓旁。走时,再从烈士墓旁带走一抔土,带回家撒在烈士父母的墓旁。”
这就是双重意义上的回家了。
今年已经79岁的李树媛是李桂安烈士的女儿。从小她就听妈妈说,父亲在她一岁时骑马戴花参军去了。1948年,家里接到通知,李桂安在战斗中牺牲了。李树媛没有爸爸的记忆,不知道爸爸的样子,77年来,家人只有一份烈士证明。为了找到父亲的安葬地,李树媛和家人几乎找遍了整个中国,但始终未能找到父亲。他们也没想到,父亲其实就牺牲、安葬在离家乡这么近的地方。
2025年春节之后,杨宁联合鞍山爱民拥警志愿联盟,发起了寻找解放鞍山牺牲的岫岩籍烈士家人活动。杨宁和鞍山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在鞍山烈士陵园查阅档案、统计烈士名录。终于找到了15位烈士的后人,其中就有李桂安烈士的女儿李树媛。在清明节时,李树媛带着家人到鞍山烈士陵园祭拜父亲。“终于知道了爸爸的样子,知道爸爸在哪儿,此生无憾了。”
“工作范围”遍及全国
虽然现在日常居住在沈阳的儿子家,但杨宁的“工作范围”依然遍及全国,一摞摞手写的烈士资料文档更是他最宝贵的资料。表格上的每个名字背后,杨宁几乎都能讲出一段故事——烈士的名字、年纪、籍贯,牺牲在哪场战役中,安葬在何处,亲人是否找到,找到的是哪些亲人……
“2007年,我还在台安县博物馆工作时,馆里进行了一次文物普查,按照工作要求,我先后走访了几个烈士陵园,发现不少烈士墓几十年都没人来祭扫。那时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于是就下定决心帮烈士寻亲。”18年前,开始为烈士寻亲时,杨宁也未曾想过他会坚持这么久,走得这么远。
“刚开始是为鞍山和附近的烈士陵园里的烈士找亲人,后来又拓展到辽宁省内,现在最远的已经为贵州很多烈士找到亲人。”已经65岁的杨宁笑言自己“退休不休”,他没有“普通老头儿”的健身、旅游、社交爱好,家里的事儿他也顾不上,全部身心都扑在为烈士寻亲这件事儿上。“之前200公里以内,像去锦州和辽阳的烈士陵园我都是骑自行车去。只有远途的才坐车去。一些烈士陵园是不通车的,只能靠骑行,沿途还可以走访附近的烈士陵园。”现在年纪大了,自行车是骑不动那么远了,杨宁也和鞍山组建的烈士志愿寻亲团队开始借助更多电话、网络的手段去为烈士寻亲。而每找到一位烈士的亲属,他总会陪同他们去烈士陵园, 一同祭扫。
“会找到我走不动吧”
18年为烈士寻亲的路,杨宁付出了无数的心血和大量的花费,但无论是老伴儿还是儿子都非常支持他寻亲。“他们都说,我这是在做好事儿。”
在各地为烈士寻访亲人时,总有人问,“大老远的,你是烈士什么人啊?”杨宁总是回答:“是亲人。” 他坚信,有些事虽然辛苦,但总要有人做。让他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为烈士寻亲的队伍中。
每一次见证烈士与亲属的“相见”,每一次见证那些眼泪与欢笑时,杨宁都会像第一次那样,和他们一起流下眼泪。那份悲喜相交的欣慰,就是这么多年为烈士寻亲路给予杨宁最深沉的回报。
8月6日,杨宁告诉记者,又有一位中国人民志愿军贵州郎岱籍烈士谢明德的英魂,终于回家了。谢明德烈士的亲属从3000公里外的家乡六盘水,带来了家乡的一抔土,撒在了辽阳烈士陵园谢明德烈士的墓地周围。又从谢明德烈士墓地周围,带回一抔土,回到贵州家乡,埋在父母的身旁,与父母团聚。
总有人问杨宁,你为烈士寻亲的终点在哪里?他也总是回答:“我不想限制一个年龄,那就找到我走不动吧。”
本报首席记者 王晓倩 文并摄